提示: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,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。

 

“美美与共”谢士强王永利中国画展
2012-11-05 10:47  

苏州市美术家协会朝霞工程
苏州市优秀青年美术家系列作品展

“美美与共”谢士强王永利中国画展
展出时间:2012.06.15-2012.06.22

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
文/何家英

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就“人的研究在中国——一个人的经历”主题进行演讲时,总结出了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这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。
前些日子谢士强、王永利将他们各自的近作呈给我看时,脑海里就涌现出费老这十六字箴言其中的两句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,似乎是为这两位青年画家量身打造的一样。谢士强、王永利均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,一位主攻山水,一位主攻工笔人物。在校时就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崭露头角,毕业之际作品就获得专业人士的好评。
中国绘画向来注重人文内涵。费老十六字箴言虽然就处理文化关系而论,但就其中国传统艺术来说,又何尝不是这样。“各美其美”说明尊重艺术的多样性。只有尊重艺术的多样性,艺术才能得以发展,否则就是固步自封,尤其是对艺术界所谓的文人相轻这种陋习更是一个痛击。回到狭义范围来讲,中国绘画中山水有山水的美,人物有人物的美,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“因此废彼”。谢士强的山水写生作品注重师造化,他不厌其烦地多次涉足太行、黄土高坡、西递、苏州园林……他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和笔墨去触及他所描绘的景致,因景而不同,因意而不同,因情而不同。他的作品展现出了他不同的感受和阅历,而同样的笔墨情怀又渗透到他的创作中。面对不同的自然风貌,他总有异于常人的表现方法;但万变不离其宗,无论是多么炫目的颜色,或是单纯的黑山白水,总是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书卷气,一种古意,一种正道,一种大气。
王永利的人物画平淡天真,既没有华丽的色彩,也没有眩人的技法,更没有宏大的叙事场景,而只是单纯地关注身边平凡的人、平凡的事、平凡的一草一木,或人与花的组合,或人与山的组合,作品总是透露出一丝丝淡定、一丝丝怡然、一丝丝田园的清香,或曰太缺少一份功利心,太缺少一份时代的碰撞感。也许面对时下浮躁的艺术界,这恰恰显出了一份难得的平静,美其曰 “大朴不雕”吧!永利作为学生时为人处事不张扬,一切都很低调,一切又都按部就班地做着,这也许正暗合了古人所言“人品即画品”的统一。王永利的人物画较之于学生阶段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。在校时作品更多地停留在绘画对象自身,为模特而模特,这样就有可能失去艺术中一个根本的东西——审美。因为无论画什么都应该以审美为宗旨,而不是仅仅把眼睛所见到的当成描摹的对象——在这方面无论山水、花鸟、人物都是一样的。这就要求艺术家能够体会出对象的真性情,或者说能够借助写生的对象而表达出自己的认识、理解和情感;而做到这些,则需要艺术家倾一辈子之功。艺术不能简单地去认识,艺术更不能追着潮流走;艺术应该是真诚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一面,这是其核心所在。至于艺术语言,则可以选择适合各自表现方式的,这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“各美其美”。
在传统中国画的理论中,张璪的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是中国画思想的核心。中国绘画之所以绵延两千多年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,正是由于那些有作为的画家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走的,都是从生活中得到了感受和启发,产生了新的艺术语言,有了新的创造,这样整个中国画才能不断地发展和前进。可喜的是在这两位画家身上都不同程度地看到了他们对艺术的执着,对艺术的不断尝试。他们没有追着时尚走,而是追着自己的感受走。他们之间既有共同的审美追求,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性,总之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。只有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,将自之美和他之美和谐相处,这样才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。其实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是相辅相成的,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。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,然后是欣赏他人之美,再到相互欣赏、赞美,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,这就是费孝通先生主张的 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与共,天下大同” 。
(作者系: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天津画院院长、天津美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
诚真之眼
文/徐惠泉

谢士强、王永利是一对伉俪画家,都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,又一起任教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。他们一个画山水,一个画人物,各有所专,互不干扰却相辅相成。近几年,他们的作品不断出现在全国性中国画展中,绘画创作渐入佳境,让人羡慕不已。
谢士强的山水画创作虽来源于真实的自然素材——他曾不厌其烦地多次涉足西递、太行、黄土高坡 、苏州园林写生采风——但其审美取向却直指萦绕于心的伊甸园。画面上朴拙的山峦、树木形态,犹如儿童画那般天真、稚拙、可爱,和现实山水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。在这种好像用儿童纯真之眼来看自然世界的“有意味的形式”中,我们似乎可窥见作者的生活态度和情趣。
和谢士强向往天真烂漫、宁静纯朴的生活情趣不同,王永利沉湎于观察现代青年女性的时尚生活,用灵巧的技艺真实细腻地描绘出她们娇媚的容貌、柔软的肢体、靓丽的服饰,努力感悟现代女性丰富的情感世界。画面上那些呈现出优雅气质的青春少女,其体态、眼眉之间透露出几许幽幽的伤感情怀。
他们的老师何家英称赞他们的绘画创作是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,说得很到位。
“美美与共”之“共”,就他们夫妇俩的画作中,可以感受到他们共取纯朴之心眼去观察山水、人物、花草,感悟物性、人性的相通与默契。恰如他们在一篇论文中写的:“真诚的面对生活,面对世俗,面对人心,说自己的话,画自己的画,画中有我。”“不要用自己的脚去穿别人的鞋,远离伪艺术、谎言、名利。”呼吁“做一名忠诚于艺术、忠诚于生活、忠诚于生命的名实相符、格趣高雅的艺术家。”这是一种“有我之境”回归“无我之境”的超然胸怀。当然,说说容易,但要落实到具体的艺术表达却着实不易。就他们的作品来分析,可以看到他们在写生获取创作素材时,用类似于朝拜的虔诚态度,去记录眼前自然生动的物象,但在采用这些素材进行艺术创作,表达自己审美理想时,我们看到作者把自然生动的素材提炼、概括成生动艺术的才华与表达能力,作品也由此给我们一种比生活更为真实的感觉,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。
谢士强、王永利中国画展是市美协实施“朝霞工程——苏州优秀青年美术家系列展览”的首展,我们想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展览,发掘、宣传苏州优秀的青年美术家,引导大家坚守学术高度和文化品位,树立“爱国、为民、崇德、尚艺”的核心价值观,推动苏州美术创作更上一层楼。
(作者系: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苏州市文联秘书长、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、国家一级美术师)

虔敬平易
文/吕美立

谢士强画山水, 王永利画人物, 画材样式有异,气息境地有同。什么气息? 什么境地?一是虔敬, 二是平易。
虔敬、平易既是他们做人处世,又是他们观照画物、写生作画的准则。两人的画活生生地就是两人平时做人、作画的写照。
虔敬首为心正,对人对事无不抱持专一;敬仰、虔敬孪生为平易,无骄奢亦无浮躁。起心动念,言谈举止,行事落墨俱虔敬无妄,则气象境地自然平易中和。
王国维说:“词人之忠实,不独对人事宜然。即对一草一木,亦须有忠实之意,否则所谓游词也。”词人若此,画人亦然。
判断画的质地如何,往高标准扛,都会向望古代画人的纯粹天然、纤尘不染,又易转推为今日今世的世道世风如何如何而如何如何。实际的情形大家都清楚,是自己的心念已摇动,是自己的修为够不着。如此,太少了亲历而为的画人,也就太少了虔敬平易的画作。
谢士强、王永利今日之画,已初显平易中有矜贵,简略中有精彩。唯愿长此以往,一以贯之而不辍。
(作者系: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)


相关图片:





关闭窗口

James Rosenquist working at Graphicstudio

苏州工艺美院

美术馆

开放时间

周一~周五

10am---4pm

 



 copyright 2005-2013 by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馆

 |最新动态|展览|馆藏|研究|参观美术馆 |支持美术馆 |关于美术馆 |艺术家工作室|新闻与链接|

 美术馆办公室: (0512) 66500521